赵武灵王的多重身份
2017.03.11 请收藏本站地址:feifeifilm.net
公元前306年春,赵国笼罩在一片微妙气氛中。
在信宫举行的大朝已进行了五天,赵君却一直在与大臣肥义私下密谈,内容始终保密;之后他又带领大臣们一同前往中山、代地等边疆地区去巡视,没人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些反常细节让不少嗅觉敏感的赵人感到,国府可能会一改往日风格,做出些不同寻常的举动。
赵君眼下已在位十九年,百姓却依旧难以摸清他的为政风格。之所以称“君”,是因他曾主动将名号从“侯”降了一级,理由是,“无其实,敢处其名乎?”这在当时争相称王的列国间引起一片不屑和嘲笑,很多人据此认为这又是个庸君。
这位名为赵雍的年轻人似乎也在尽力验证这一判断,从公元前325年即位起,他始终没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举动,有限的作为也主要是让赵国避免战争:即位第五年,他娶了一位韩国夫人;燕国发生子之之乱,他拥立了燕昭王;去年,秦武王因举鼎受伤而去世,他又帮助公子稷回国继位。这些都为赵国赢得了几个邻国的短暂友谊。
在国人的议论纷纷中,国府发布了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赵君带头穿上了胡人的服饰,还准备在军中推广胡服。
在“华夷之辨”意识还很强的当时,这样的想法足以掀起轩然大波。中原列国无不以华夏衣冠为荣,在他们眼中,“披发左衽”的戎狄部族与禽兽并无太多区别,让自己去学蛮夷的穿着,毫无疑问是文明的倒退。他们的赵君显然在离经叛道的路上走得太远了。
对于这些议论,赵雍早有预料。
十八年前,他以未及弱冠的年龄接手赵国,面对的是强敌环伺的局面:周边有燕、秦、林胡、楼烦等劲敌,国土内还有一个中山国堪称腹心之患,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四战之地。为使赵国摆脱这一局面,他一直在寻觅着富国强兵的办法。
很可能是在这十八年间,赵雍对赵国最大的威胁——林胡、楼烦等戎狄部族进行了深入了解,他们的窄袖紧身胡服、骑马射箭的作战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对身着宽袍大袖、驾驶着笨重战车的中原人,胡人作战有着明显优势,赵军要是也能像胡人那样穿着和作战,势必会极大增强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如果真能在赵国成功完成这场涉及意识形态的变革,他还能以此为基础,像秦国商鞅那样开展一场更加彻底的变法。
漫长的蛰伏之后,赵雍做好了推行变革的全部准备。在这次对中山、代地的巡视结束后,他召集起大臣们,第一次说出自己的打算:吾欲胡服。
除了楼缓当场同意,大臣们无不心生抵触。但赵武灵王早有心理准备,他率先穿起胡服,亲自前往反对派领袖,叔父公子成的府上去游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仪是为了便于行事,这些都可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如今若实行骑射,近可保卫上党,远可向中山国报仇;叔父却拘泥中原习俗,违背先祖遗志,忘掉赵国的耻辱,这不是自己所希望的。 公子成最终被他说服,次日上朝,他穿上了赵雍赐给自己的胡服。
最大的阻力不复存在,其他大臣的反对意见更不成气候,赵国开始了胡服骑射。从后来的效果看,这场变法几乎可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它使赵国军事实力暴涨,也使其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一流强国。接下来的十一年,赵雍率领着这些比胡人更像胡人的骑兵们,取得了一连串辉煌胜利:对中山国四战四胜并最终将其灭亡,从而彻底根除了这个困扰赵国上百年的隐患;林胡、楼烦两大部族也被驯服,林胡王献出了战马,楼烦王也将许多族人交给赵国,用以充实他们的军队。
这其间,赵雍甚至一度想从北方偷袭强邻秦国,他为此亲自扮成使者,前往关中试探虚实,还来到了咸阳秦廷之上,这也是当时最有作为的两位君王唯一一次会面。现场气氛平和而微妙,秦昭王并没有立刻察觉,事后回忆起使者的魁伟外表与不凡气度,才感到一丝诧异,想派人追赶时,赵雍早已离开了秦国,后来他才得知对方的真实身份。
这无疑是赵雍一生中最传奇的经历。这时的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亚瑟王、狮心王理查那类人物,他们热血、无畏、特立独行,比起高居庙堂,更乐于披坚执锐或者孤身犯险;冒险精神为他们添上了英雄的光环,使他们的一生都像是传说。
只是,传说的结局往往不那么美妙。
悲剧的种子在多年前就已埋下,它来自一段旖旎恋情。年轻时的赵雍在游历中梦到一位绝代佳人鼓琴而歌,从此深深记住了这位梦中仙子,多次向别人讲起。听说此事的大臣吴广将女儿孟姚送入宫中,赵雍立刻惊喜地发现,这正是梦中人。
这位少女由此成为赵雍一生的至爱,他将她立为王后,是为惠后;在她生下王子赵何之后,他又废黜了太子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接下来的九年应该是赵雍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无论胡服骑射还是扫灭中山,孟姚都陪伴在身旁,他在事业和爱情两方面同时达到了巅峰。
美好回忆在公元前300年画上了句号,孟姚在这一年玉殒香消;两年之后,乔装入秦之前,赵雍做出另一个使天下人瞠目的举动:在盛年时期选择退位,立年幼的儿子赵何为王,管理赵国内政;自己则称主父,从此专心负责领兵作战。赵雍的初衷很可能是想告慰妻子的在天之灵,但沉浸在悲恸中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举动不啻于自掘坟墓。
危险源自被废黜的太子赵章。
此前的赵章并没有明显过失,反而还立过军功,赵雍废黜他的太子之位,纯粹是出于对赵何的偏爱,他也因此心存愧疚。作为补偿,赵雍在灭亡中山之后的庆功宴上封其为安阳君,负责管理代地;后来的一次朝会上,看到长子神情落魄地拜倒在年幼的弟弟面前,赵雍更加心生怜悯,甚至一度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成为代王,和弟弟平起平坐。
这个疯狂的想法最终在大臣们的强烈阻挠下被放弃,却进一步催生了赵章的野心,他和老师田不礼早已暗中谋划多年;父亲对自己的态度,使他更加确信自己会成功。眼下他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他没有等待多久。
公元前295年,赵雍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位于如今河北邢台附近的沙丘宫,一串错综复杂的连环政变由此开始:赵章伙同田不礼起兵欲杀赵何,却错杀了作为斥侯前来侦查的相国肥义;此后是赵章、赵何双方同室操戈;再后来,多年来心有不甘的公子成与赵何的太傅李兑黄雀在后,全歼了赵章势力;赵章藏进沙丘宫,还是被搜了出来,当场斩杀。
黎明到来时,这场炼蛊般的死亡竞赛分出了胜负,最后的胜出者是公子成和李兑,两只毒性最强的蛊王。他们干掉了所有竞争对手,挟持着年幼的赵何,把持了朝政。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他们以庇护赵章的罪名,将赵雍软禁在了沙丘宫,还要求宫中其他人都出来,并断绝了里面的一切补给。
没有效忠的军队来勤王,很可能是赵雍多年来反复无常的举措使将士们寒心,他只能在空无一人的沙丘宫中日复一日地徒劳等待,眼看自己的生命如流水般一点点消逝。临终之际,他有足够的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一生他有着诸多身份:锐意革新的君王,纵横沙场的统帅,独来独往的大侠,忠贞不二的情人,舐犊情深的父亲……无论哪个都可以扮演得近乎完美,但当它们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却构成了一个怪诞的组合。
侠骨柔肠的人,可以当统帅,当侠客,当情人,当父亲,唯独当不好君王。
《赵世家》没有记载赵雍是何时称王的,他的前半生应被称为“赵君”,后半生应被称为“赵主父”。但赵人依旧用“王”来称呼这位使赵国走向强盛的君主,在为他授予谥号时,他们选择了“武”和“灵”这个意味深长的组合:威强敌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正合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所以他们称他为:赵武灵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8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并且有过渡文字——斗门镇花园村甲骨文。
本自媒体特别整理了甲骨文对照表,以供感兴趣的网友能快读对照,将甲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