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贤翼老诗人论诗

2010.04.13 请收藏本站地址:feifeifilm.net

                                                                                     ———代为访张贤翼老师记

                                                                 文/蒹葭苍苍

     两株梅花,几行兰草,张老师的家居住在望洲岗一个恬静的小山丘旁。如果我要去的主人家铺着红地毯,我是不会轻易去的,因为这种情况,你会感觉到一种物质对心性的压抑。张老师家没有地毯,却有小鸟啁啾、杜鹃盛开,新鲜的空气正如张老师诗那般清新与自然。

    我冒昧来访,张老师笑脸相迎。一位80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睿智的目光和活跃的思维让我惊叹不已。原来这便是诗歌的魔力。

    但我最为欣喜的是,出过数本高质量诗集的老师在诗歌创作观点上竟然和我们年轻人有很多相似的观点。同时老师谦虚随和,因而我和他交流时竟敢如此地班门弄斧。

    任何艺术创作难免要遵循艺术的哲学,即美学。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诗歌是最后成熟的一门艺术形态,它是在不断调和绘画和音乐的矛盾中完善并发展的。绘画在表现特定画面时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它很难形成一种动态美和跳跃。音乐恰好相反,你似乎很难看到它的静态美,它更能反映创作和心灵的节奏。而诗歌创作者通过韵律等手法使它具有音乐美,同时又通过意象组合和意境来表现特定的画面没美。因而诗歌似乎是一门比绘画和音乐更加“高雅”、更有表现力的艺术门类。

    原始社会时,人们总是整日辛苦劳作。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人在早晨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望着远方山上升起的旭日,激动了说了一句:“日出好美!”于是有了文学。傍晚时分,他的朋友对着落日说了一句:“日落也好美!”于是有了思辨和哲学,有人用特殊的符号把这些东西记录了下来,于是有了语言。当然这是形象的说法,但我们知道,语言在形成之初,一直发展到现在,它与物质世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但在现在,某些诗歌理论阐释了这样一个观点,诗人就是要打破语言与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一首诗若能有一种凌乱美,错综美,这便是好诗。

    我谈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上述创作理论是想说明我和张老师的一个相同观点,那便是诗歌需要自然美,她需要意象、意境和音律美。即使在语言方面创新和错落,也需要有度有节,不能面目全非。而当今一些中国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出现了一些奇怪现象。明明是一首比较好的散文,他们硬是要拆成若干行,并称之为现代诗。当一些诗歌读者看到这些莫名其妙的诗歌,总会发出感慨:这就是中国现代诗?如此一来,中国现代诗逐渐失去了读者。而我确信,任何一门艺术若失去了观众,这门艺术必将陷入困境。

    张老师引用资料告诉我,如果你确定你接受了基本的大学语文教育,同时一首诗中的每一个字你都认识,而你就是无法读懂这首诗,那么你要确信,这一定不是一首好诗。

    张老师始终写让读者看得懂的诗歌。他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一些特点。它的诗在韵律面颇为耐人寻味。鲁迅先生说:“诗必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单格式不要抬眼。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美学家朱光潜说:“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诗人毛泽东也认为:“新诗应该精炼,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而中国现今某些诗人创作的新诗,已经在形式上“错落美”了,却有很少注意韵脚, 导致形式上更加散乱,很多诗不知所云。当然,在中国当今诗歌界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对一个现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也会观点各异。但我始终认为,新的东西要是完全抛弃旧的东西而独立存在,就会像空中楼阁,没有发展的基础和底蕴。

    抛开诗歌创作理论不说,让我最为震撼的是张老师的诗歌创作态度。不幸的是,我去老师家不久前,师娘心肌梗塞,再一次卧床不起。张老师也已经八十高龄出头,这几天还亲自照顾老板生活,包括喂水喂饭。尽管生活并不是那么悠然自得,但张老师一谈起诗歌便兴致勃勃,便忘记了烦恼与忧愁,似乎只看见窗外杜鹃吐蕊,听见竹林幽风徐徐。

    其实张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他的诗歌创作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从他的诗歌中我们不难读出,幼年失亲,少年穷困、青年辍学、中年遇祸、老年失明(但经过精心治疗,现在已经基本恢复)……一系列让我们无法想象的打击并没有阻止张老师的诗歌创作道路,老师心中始终坚信自己诗歌里描绘的恬静与美好,是诗歌让他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的信心。

    “因为精神有源头,即使在八十多岁,仍然诗趣盎然,像百灵鸟一样歌唱。”是的,老师已过了耄耋之年,可是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仍然肆意的奔跑在精神的原野上,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和意志让人钦佩不已。但愿老师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继续创作一些优秀的诗篇,继续享受“悠然现南山”的志趣与境界。

                                                                                                                            2010年4月9日

阅 10,335
0

  1. 2010.10.14 - 爱你一生

    诗歌真的可以使人长寿?不见得吧。

    • 2010.10.14 - admin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 2010.10.14 - 中庸者

    不错,博主多才多艺!

    • 2010.10.14 - admin

      谢谢夸奖,希望今后多关注我的博客!

  3. 2010.04.13 - 啦啦啦

    我今天偷看还掉味的东西竟然在这!

  4. 2010.04.13 - 青青子衿

    不错。生活过得这么有档次?

   1900——1909 美丽标准: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以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