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字经》随笔(一)
2010.08.08 请收藏本站地址:feifeifilm.net
中西对人性认识区别及对后世政治的影响
文/蒹葭苍苍
《三字经》开头第一段便是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见这一论题在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性。对于人性是善是恶,先秦诸子百家各持己见,甚至连儒家一派就有三种观点。
孟子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孟子的“性善论”基于“四心说”。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就是说,这“四心”,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和源泉,因而,只要是人,就有“四心”,由此得出结论,人性本善。
孔子并没有明确说明人天性是善是恶,“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在人性论的思想概括。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本是一样的,或善或恶,只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是人具有或善或恶的改变。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荀子也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刚生下来小孩子要吃奶,他不会考虑到母亲累不累,有不有奶,或是兄长有不有奶吃等一系列道德问题,而是哭着喊着不顾一切要吃,因而人具有恶的本性。
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免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最初的创造始于光明与黑暗的分开和对立,由于上帝视光为“好的”,黑暗的混沌自然就成了好的对立面,坏的。而光是由混沌中生出的,可以说是好的原始从坏的中产生的,就是性恶论。西方古代哲人,特别是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的代表者,认为所有的人生来有罪,要用一生来忏悔、赎罪,只有笃信上帝,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即原罪说。“性恶论”是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认可了中国古代圣人主张人性善的观点。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宋代王应麟在《三字经》中将其总结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与西方人在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上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这种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方文化长期以来极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命运。
受性恶论思想的影响,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人性卑鄙,有权必滥,所以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他提出了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这一原则成为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国家实际奉行的政治制度的一条根本准则。当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政治民主是以这样一种观念为根据的:没有一个人或有限的一群人是十分聪敏和十分良善的以至于无须别人的同意就去统治别人。政治民主是建立在对少数统治者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统治者也有通常人有的贪心,如果没有人监督他们,他们就会利用职权,任意占有他人的财富。他的学生胡克指出,民主政治有效行使最重要的要求是:对统治者的不信任。不然,民主制就会演变为独裁制,一种英雄崇拜的民主一定会过渡到专制的暴虐统治。“一个民主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这些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之上的。
而中国的人性本善思想是我国分权制约的思想相对薄弱,于是封建专制的气焰蔓延了几千年,致使我国近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顽强地与封建专权作斗争,同时由于根深蒂固,民主化的道路显得举步维艰。
性善性恶的区别对中西方市场经济、法制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就不做详细的论述了。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引经据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应该如何对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习近平主席讲话中引用的古语古训,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贤的智慧,背后的典故、出处皆大有文章。其实在之前的出访、演讲等活动中,他也多次用中国的古语古训表达对文明的看法。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看看习主席如何用古语古训诠释文明,一起跟着主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沙发自己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