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有大义——写给张老新诗集《星星草》的序

2011.03.20 请收藏本站地址:feifeifilm.net

    

     我和张老师算得上是忘年之交。这次张老师诚恳邀请我为其新诗集《星星草》写序,实在让作为晚辈的我诚惶诚恐,倍感压力之大。但我把这作为前辈对晚辈的一种激励和关怀。自从张老师把诗稿送给我一份后,我每天晚上净手拜读一两首,在我撰写这篇序言之前,已读完整本集子的全部诗篇。
     张老师曾赠送给我了多本高质量的诗集,包括《精神的原野》、《心灵的溪水》、《山溪之歌》等,这次却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张老师的微型诗。微型诗是三行以内的小诗,特点是短、精、深,难点是于一粒砂中雕刻世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着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制的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2011年由于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世界在某些领域进入了微时代,新浪微博前不久推出过“微小说”和“微情诗”等活动,这可以说就是微型文学与新媒体的完美结合。在今年选择出版《星星草》,已是耄耋之年的张老师可能不知道,此真乃与时俱进、天时地利之举。
     《星星草》共五辑,收集的二百多首诗歌可谓字字珠玑。我以前很少涉足过这种文学类型,但在读老师的微型诗如沐春风,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文学形式并尝试创作,因为这也是现实的选择。作为我们年轻的一代,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人们需要在短、频、快的信息中获取物质发展机遇,而其密不可分的精神食粮,即文学、艺术等,在这种趋势下自然不能占用很多的时间。同时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压抑感与日剧增,这个时候,如果有瞬间的精神愉悦,必然会使人们的紧张和疲劳得到松弛,焕发新的激情。微型诗以其篇幅、语言短小精悍,意味隽永深长满足了以上两个需要,因而可以作为我们青年文艺爱好者优先选择的创作形式。
     我在《访张贤翼老师记》一文中曾经提到,如果我要去的主人家铺着红地毯,我是不会轻易去的,因为这种情况,你会感觉到一种物质对心性的压抑。张老师家没有地毯,却有小鸟啁啾、杜鹃盛开,新鲜的空气正如张老师诗那般清新与自然。张老师的微型诗更有质朴清新之美。禅宗倡导“摄心静坐,潜神内观,息虑静缘”、“简单为真理”,微型诗的创作主旨便是“以小取胜,以巧取胜”,张老师那三行小诗正是佛的真实写照,也正是非功利化的典型象征。比如在第一辑中的《星星草》、《茅草》、第四辑中的《好雨知时节》等,选用自然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怀,无不表露出诗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质朴、简单生活的心境:

不是夭桃,不知争春。

只知夏秋草间流萤。

亮着—小小的灯。

——《星星草》

老了去给诗人盖屋。

——《茅草》

一夜鸣雷!雨霁。浅山真美!

清早,只静静凝眸,

无欲,无求。

——《好雨知时节》

     这三首诗寥寥几笔,便勾画出诗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在一片静谧的浅山上,白云浮动,一条曲径同往诗人的茅庐。夜来风雨,清晨雨霁,诗人静坐茅庐前,手捧清茶,坐观万象变化,感叹宇宙人生。诗人顿时觉得“渺沧海之一粟”,人生如白马过隙,我们每个人应该像那星星草一般,不用和“灼灼其华”的桃夭去争春,静观属于自己的草间流萤吧。这似乎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诗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出乎其外的心境。诗人给读者展现了由客观到主观,即从对外物的静心观照中获得物我双遗的审美愉悦。诗人和读者的这种愉悦建立在不以功利为目的和静心观照的基础上,最终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净化。

     中国诗歌最主要的一条发展线路确是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强调诗歌的济世化人的功利作用,重诗的“兴观群怨”,带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如果我把对张老师微型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出世的心境上,那就像我当初拜访老师误认为老师的文学偶像是陶渊明一样愚蠢可笑。任何文学作品都有褒善抑恶、针砭时弊的作用,其实我很难想象深居简出、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师竟然能用微型诗作为武器,对时代的弊端给予无情的抨击。比如说第一辑中的《棕竹》:

身价这样上涨,

是否还有筋骨,

作支撑人的手杖?

——《棕竹》

     这首小诗表面在写棕竹,实际像一面明镜,照出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在物质膨胀的今天,很多人为了追求金钱和名利,不惜自己的名节和尊严,卑躬屈膝,成为潜规则的牺牲品。这首小诗即如一把利器,对这类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又像一泓清泉,沁入心扉,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诸如此类的诗还有第一辑中的《走进林间-一七》:

一个背背架执利斧的人上山,

树林,呈现一片忧郁之色。

——《走进林间-一七》

     西方文明在统治世界几百年后,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最严重的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提到过,对于东西文化,西方不亮东方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季老在晚年意识到,中国思想最为能世界做贡献的应该是“天人合一”。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也许在自然界面前时无能为力的,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师的这首诗无疑是在向我们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我认为微型诗的美感在于微诗的结构美、音乐美、想象美和意境美,当然这也是其它优秀诗歌共同具备的特点。读张老师的微型诗,可以说是四美皆具。比如说第二辑中的《真善美》:

是谷堆。

是稻穗。

是禾浪。

——《真善美》

     谷堆、稻穗、禾浪三组相关联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不光诗的形式、意象和标题上具有结构美,同时能使人充分联想,在思维上上产生跳跃,带来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同时动静结合的意象使诗歌更具灵气。这不仅能让读者感觉到赏心悦目,更能体现现代人结构生活的需求,体现人类的本能之唯美心理。

     美学家朱光潜说:“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读张老师的诗感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极具韵律美即音乐美。不光以往拜读的诗具有这个特点,这本《星星草》诗集中的小诗也不例外。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在列举例子来分析了。

     微型诗中对想象美的要求比其它诗歌类型更具典型性,短短的两三行如果能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想象,那样的诗歌真如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性。张老师尝试着做到这一点,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比如说第二辑中的诗歌《山路》:

好漫长而曲折的破折号,

是爬山人叹息的注释吗?

——《山路》

     人将漫长的山路比作破折号,并自问自答地认为这是爬山人叹息的注释。我们读到这两句后,其实又激发了丰富的联想,难道这爬山的历程就是人生的历程吗?人生便像一段曲折的山路,这破折号其实也是对我们漫长而曲折的人生进行了注释。一种宏观的把握和丰富的想象使这首小诗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意境是诗的灵魂。微型诗篇幅短小,如何利用有限的字句营造一种意境美,这是创作的一大难题。张老师在微型诗的创作中,对字词的把握和提炼能力相当出色,往往会利用画龙点睛的字词,为短短的微型诗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比如说第三辑中的诗歌《买苦瓜》:

花钱,

吃苦!

——《买苦瓜》

     

     简单的四个字,描述了一个生活现象,却为我们营造了丰富的意境,激起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真可谓微言有大义。现在某些人终日忙于应酬和交际,哪怕当时餐桌上有鲍鱼燕窝,每天喝得酩酊大醉,回来呕吐不止,这难道不是花钱吃苦吗?还有些人整日沉溺于麻将桌或者网络游戏上,熬夜奋战,以致精神萎靡,这难道又不是花钱吃苦吗?

     其实最让晚辈佩服的是张老师的创作态度。这在第一辑中的《我的同盟》一诗中有深刻体现:

先知说:诗从窗口走了!

于是,每天,我一早就起身,走出家门,站在窗外,守候窗口:

蓝天白云,电闪雷鸣,日月星辰,风霜雪雨,都成了我的同盟。

——《我的同盟》

 

      张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每日披星戴月,坚持诗歌创作,本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创作态度和精神,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这种执着的追求是我们青年文艺爱好者最需要学习的。

     愿张老师继续发挥余热,创作出优秀的诗篇,给我们灵魂深处带来春雨的洗礼,让沾满灰尘的茉莉再度美丽,让疲惫的鸟儿诗意地栖息在广袤的的大地,把真善美的种子埋进我们的心里。诗叟有童心,愿张老师能继续保持童心,颐养天年!

阅 20,553
0

  1. 2012.06.05 - 半把刀

    写的确实不错,读两遍!

  2. 2011.04.06 - 匿名

    我和张老师算得上是忘年之交

  3. 2011.03.29 - 匿名

    博主最近几天没有更新文章啊?

  4. 2011.03.26 - 静脉曲张袜

    学的很哈气哦。。。

  5. 2011.03.26 - 生活小常识100招

    过来转转了 ➡

  6. 2011.03.25 - nikeshoxshoes

    文章写的很好

  7. 2011.03.24 - 匿名

    写得真不错啊

  8. 2011.03.24 - 单人操作分析仪

    文章写得很好 文笔不错

  9. 2011.03.24 - 北京婚纱摄影

    博主 写的很多 顶

  10. 2011.03.23 - 诺基亚N95手机主题下载

    博客不错哦 哈哈

  11. 2011.03.22 - 沉冰浮水

    换域名了。。来通知下,,tk改成com

  12. 2011.03.22 - 压铸机

    有些诗还真是不错啊

  13. 2011.03.22 - 时时彩平台

    读诗还是高中时候的事了 

  14. 2011.03.22 - 匿名

    好久没静下心来读诗了

  15. 2011.03.20 - 外汇交易

    鉴定为专业文章

   《活着》由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业余创办于2011年3月,由电子杂志《活着》月刊与《活着》E周刊网站www.tolive.org 两部分组成。刊物名称:中文名《活着》;英文名《survival》《活着》。办刊宗旨:洞察生命,感悟生活;《活着》办刊理念:平凡 真实 真理 真情。